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放学后买一串街边的“烤肠”解解馋,是不少人童年回忆里的独特风味;旅游时在景区买一份当地小吃,感受风土人情……食品小作坊,往往颇具地方特色,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美味需求。然而,不同于食品生产企业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产环境要求相对严格、加工场所庞大,食品小作坊规模小、分散度高,监管难度大。食品小作坊怎么管?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证?记者近日到安徽等地探访 小作坊美食“深入人心”
坐落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的宏村,马头墙高低错落。石板巷间,挂着“传统美食”小旗子的各色食品小作坊吸引游人驻足品尝——毛豆腐、蟹壳黄烧饼、芙蓉糕……“前头卖糕,后头做糕”,不少小铺采取这种公开制作流程的作坊式售卖方法,别具特色。
“出门旅游,品尝当地美食是‘头等大事’。”正在一家铺子前购买芙蓉糕的来自江西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我觉得这种小作坊美食要比商店里批量售卖的地方特产更有味道,更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与张女士有相同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不论是旅游景点的风味小吃,还是家乡街头巷尾的小食品摊,对我来说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北京姑娘张水涵对记者说,“小作坊的小吃味道不错,价格便宜且有特色,只是会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原材料是否干净、制作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
如何定义食品小作坊?有什么特点?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加工传统、特色食品的生产经营者。食品小作坊虽有一定规模,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许可要求。
“小作坊很‘小’,规模多为几个人或是家庭传承、夫妻档;小作坊又很‘大’,不仅承载一代人的乡愁记忆,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张美食‘名片’,关系着人们的日常饮食,也关系着从业者的就业与增收。”该负责人说,一直以来,食品小作坊的监管是一个难题。“食品小作坊进入门槛低,大多散落于大街小巷,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操作缺乏规范,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给我们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挑战。”
据介绍,作为食品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其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部分食品小作坊没有纳入正规的管理,可能会采用劣质原料或违规添加剂,将生产的食品流向农村、超市等,扰乱市场秩序。”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周清杰对记者说,“强化小作坊监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篇: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