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从边防禁区到“购物天堂”,从历史文化名街到深港旅游消费合作区……在深圳,再没有一条街,有过中英街那样丰富多变的角色转换,像中英街那样承载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有如此丰富厚重的历史沉淀、浓墨重彩的文艺特色、多元包容的交往格局。
作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的核心项目和载体,如今的中英街正通过深化深港合作,向高端化和国际化转型,再度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金字招牌,延续昔日的消费神话,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同根同源
筑就百年名街风华
中英街与香港水陆相连、人文相亲、血脉相连、经济相融,香港居民占总人口近半数,是典型的深港居民共同居住的社区。
据资料记载,中英街片区(原属深圳沙头角)和香港沙头角原本同属深圳东部梧桐山脚下大鹏湾畔的沙头角,归广州府新安县管辖;19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有数十个自然村落,并组成了最早的村落联盟“十约”。那时沙头角还没有墟市,村民趁墟(即“赶集”)必须翻过梧桐山到深圳墟去。因应这一需求,“十约”发起就地兴建墟市,墟址在今中英街片区横头街一带,取名“东和墟”,并很快发展成为深圳粮食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经过勘界后,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小街“一街两制”,两边的居民尽管鸡犬相闻,居民相互往来,人生发展、际遇却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
勘界后不久,随着港英管治拓展到沙头角边境,两地交流趋于频繁,一批现代基础设施陆续建成,东和墟迎来新的发展。同裕木厂、东泰源杂货店、东和隆米店等相继开张。除了传统生意,不少商铺开始经营洋货,布匹、煤油、钱庄等外贸型商业陆续发展。至此,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冲开了中英街的闸门,中英街得到了涅槃重生的机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英街发展最旺的10年。人们就像潮水一样涌进中英街,中英街被称为“购物天堂”。
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在通常所讲的中英街,已不单指那条边境小街,而是整个中英街片区。它是一片大致呈椭圆形的滨海街区,由步步街、中英街、海东路合围而成。一条名为环城路的弧形主道,由东北至西南穿城而过,把街区分成新旧两个城区。旧城区即原沙栏吓村,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落。新城区原是滨海滩涂,现已成为休闲文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