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某电商广告中含有“最新专利”用语,因一时疏忽未标明涉及专利的专利编号、专利种类或者专利证书等——罚!10万元以下。
某人卖糖炒栗子,在破纸板上写:糖炒栗子,口感绝伦,沪上最佳!在广告语中使用极限用语——罚!20万元起步。
此前,类似上述可能由于企业“无心之失”导致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相应处罚,企业也可能因此背上“信用污点”。但随着上海市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改变了。
轻微不罚“执法有温度”
2019年初,有上海企业提出“政府对较轻的违法行为能否不要一上来就处罚,给予企业一定的包容空间”。官方研究下来发现,企业提到的这些违法行为大多是无心之失,并且被指出后也能立即改正。而企业一旦被罚,不仅经济受损,还会背上信用污点,阻碍未来发展。
为回应呼声,上海市2019年率先开展了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简称“轻微不罚”)探索,提出依据行政处罚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简称“法定轻微不罚制度”),并迅速推出国内首份省级轻微不罚清单《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为“有温度的执法”。
实施轻微不罚减少了企业经济负担,降低经营成本,避免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背上“信用污点”,影响后续发展。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透露,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3月15日上海首份轻微不罚清单实施,至2023年3月底,全市至少7200余家企业依据清单不予处罚,若以单行法罚则的最低罚款金额计算,减免罚款金额逾7.02亿元。
戴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肖傲霜表示,企业在运营和发展壮大过程中,难免会有无心之失,比如一些容易出现但发现后可立即纠正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如果动辄因此受罚,不仅增加企业成本,更意味着对商誉产生影响,阻碍企业长期发展。希望像“轻微不罚”这样有温度的柔性执法可以持续下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外企可以在中国、在上海安心经营、放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