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来了。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
通知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
什么是“认房不用认贷”?
“认房”或“认贷”是银行在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时认定是否是首套房的参考标准。
“认房”是指银行在发放房贷时,参考购房家庭在当地名下实际拥有住房套数;“认贷”是指银行会根据拟购房人家庭在全国范围内是否有住房贷款记录(包括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来确定贷款比例。
其中最为严格的认定标准就是“认房又认贷”(“双认”),也就是不仅要看购房家庭名下是否有房,还看购房家庭是否在全国有过贷款记录,一旦有房或有贷款记录,都算作二套房。
目前在全国各城市购买首套住房都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都明显低于二套房。简言之,如果被认定为首套房,购房门槛将大幅下降,反之则明显上升。
“双认”政策抑制改善性需求
回顾我国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周期,当房地产面临过热情形时,“认房又认贷”政策出台从市场预期和实际购买力两方面迅速压降市场温度。
贝壳研究院指出,例如:北京在2011年和2017年两次启动“双认”之后,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均经历了约1年的下跌期,是历次周期中最长的下跌期,且房价累计跌幅均达到15个百分点的水平。北方部分城市如天津、济南等城市近年来房价持续低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不合时宜地执行“认房又认贷”,过度抑制了市场需求。
“认房又认贷”政策后,重点城市换房活跃度降低、妥协性换房等特征明显。以北京为例,2021年与2016年相比,北京换房群体面积改善缩小5平方米,从置换房屋面积结构来看,置换后120平米以上房屋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改善需求受到抑制。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目前一线城市及厦门、成都、合肥等约20个热点城市实行“认房又认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