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发生极端天气的当季,会导致GDP走低,此后多个季度仍有负面效应。”——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及其团队对极端天气对经济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上述结论。
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极端天气后GDP当季下降0.2%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风雨、洪水、干旱和热浪等,能够对经济产生广泛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基础设施破坏、能源供应中断等问题,如果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等产生的影响将较大。
近日唐遥团队所作的研究显示,在一次较大的极端天气冲击之后,GDP在当季下降0.2%,在第三个季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0.5%,此后产出缺口缓慢减小但在两年内仍然显著为负;CPI在当季没有变化但在第三个季度上升0.1%,其波动在第六个季度消失;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总量在冲击当季下降0.1%,最大降幅(-0.2%)出现在第二个季度,此后逐步恢复。
在对GDP的波动进行分解后,研究团队发现近七分之一(14.2%)的波动来自于极端天气冲击。
唐遥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介绍,该研究考虑到了货币政策、宏观信贷规模、通货膨胀与产出的相互影响作用,研究通过对多个变量的回归分析,最终得到的估计的是极端天气对产出的独立影响。
上述研究参照美国精算师学会和加拿大精算学会在2020年提出的精算气候指数(ACI)的方法,构造了1990到2020年间的衡量中国极端天气风险的中国ACI指数。基于全国840个气象站的日度气象数据构造的ACI指数包括:极端高温、极端低温、连续降雨、干旱、强风这五个方面的信息。
研究团队的ACI指数和国家气象中心公布的中国气候风险指数(覆盖时间范围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季度频率上高度类似,具有良好的质量。此外,该研究还分析了极端天气对非金融企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