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创刊时间:1985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邮发代号:82-374
每册定价:3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zgsbgctgyx@163.com
社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入伏时间如何确定?(把自然讲给你听)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1日

 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你知道吗?每年的伏天不仅天数不固定,入伏开始的日期也不一样。

  民间谚语云:“夏至三庚数头伏”。然而,民间的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时间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从全国来看,符合条件的地区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早了16天。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往往会很热,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气温升高,大气环流也发生着变化,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带来的变化。今年6月18日前后,南方进入梅雨期,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造成我国南方强降雨频繁。北方受高空冷涡影响,散发性的过程性雷雨天气也频繁出现。



  北方地区入伏和南方地区入伏都很热,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北方的热是干热,过程性雷雨天气多;南方是闷热,伴随着连阴雨的梅雨天气。

  以今年6月以来的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天气为例,表现为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小,为典型的干热型高温天气。这与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有关。内陆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洲腹地,四周环绕的巨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当其上空受大陆暖高压控制时,容易形成极强的太阳光照。加上地表水分少,不能起到水分蒸发耗热降温的作用,因此气温迅速上升形成高温天气,并持续高温状态。在气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大,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湿度在30%左右。

  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高温天气的出现一般与副热带高压紧密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很难到达南方的广大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发展,伴有下沉增温作用,加上湿度大,因此人们感受到的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一样,这类天气被称为闷热型高温。在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经常出现此类天气。气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小,一般在5摄氏度以内,湿度在60%以上。


杂志社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十二号楼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