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恢复
——聚焦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在江苏扬州高邮湖畔,经救治完全恢复健康后,4只东方白鹳和1只日本鹰鸮被放归自然;在广州动物园的动物广场,白鹇、蛇雕、赤鹿等野生动物标本为人们展示、科普了动物形象,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以旗舰物种拯救保护为抓手,持续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不久前,在天津市七里海湿地,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葱茏的草地之间,一个个白色的身影或觅食,或嬉戏,为湿地带来了生机。据工作人员统计,该群体由20余只白鹤组成。今年3月,科研人员曾在七里海湿地发现过一只白鹤,此次则是该物种首次以种群形式在七里海被发现。
白鹤属大型涉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评定等级为“极危(CR)”,全球种群数量不足4000只。2021年以前,白鹤“现身”天津的次数极少。随着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白鹤已连续三年在天津出现。
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数据显示,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苏铁、兰科植物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巧家五针松由最初发现时的34株增长到3000多株,百山祖冷杉从最初发现时的3株成功野外回植4000多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增至6群37只,白头叶猴野外种群增至1300多只,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东北虎分布范围从长白山脉扩大到大小兴安岭,野外种群增至60只左右。朱鹮分布区从3个省扩展至7个省,野外种群超过7000只。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698只,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1496只。通过野化放归,多个省份重建了麋鹿、普氏野马野外种群。
各项政策措施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大邑管护总站巡护员在整理回收的红外相机素材时,发现多台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饮水、觅食的影像。镜头里,大熊猫握着竹枝,慢悠悠地咀嚼,憨态可掬。